欢迎访问惠州山途旅行
客服热线: -

惠州山途旅行

您身边的户外旅行专家!

活动倒计时

距离2016-10-02还剩

户外主要危险与识别及危机处理办法 [复制链接]

烟雨 | 2016-09-02 18:34 1232 0

户外运动目前在国内蓬勃发展,每到节假日,山野中充斥着人群,这里面既有多年经验的老户外,也有初出茅庐的新人。大多数人在走向山野的时候,安全方面的准备远远不够。虽然大多数的户外运动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,但如果有适当的训练和准备将有助应付大自然多端的变化,以及减少意外发生的机会。 

希望本文所介绍的户外主要危险与识别以及应变措施,可帮助户外爱好者减少意外的发生,促进户外安全。 

本文仅供参考。

在实际行程前后,应同时参考其它有关户外安全的资料,特别是涉及医疗方面的问题,请详细咨询有关专业人士。 本文所介绍的户外风险,有些只在特定的季节发生,有些则全年度都会发生。 

如有任何意外伤害发生,应尽快求助专业医疗机构。 

1、迷路 

迷路在四季都会发生,但在天气多变的季节(或准备不充分等原因),比如春季,在大雾弥漫情况下,最容易导致迷路。在冬季,风雪气候下,也极易迷路。 

安全指引: 

行前详细计划行程,尽量提前做到对于线路心中有数。 

应留意近期的天气预报,避免在天气情况不佳时出行。 

携带必备物品,如:地图(最好是有等高线的地形图)、指南针(或GPS)、水、食物、头灯(手电筒)、雨具、急救药品、哨子、手机、笔和纸等。 

队伍的前后距离不要拉的太开,最好在视线能及或能互相交流沟通的范围内。 

在行进中,选择有明确路标的山径或现成的成熟山径,不轻易抄捷径或自行开路。 

应对措施: 

应利用指南针及地图设法找出所处位置。 

设法记忆已经走过的路径,并沿原路折回起点。若不能按原路返回起点,最好留在原地等候救援。 

切勿再往前进或盲目乱闯,以免消耗体力及增加救援的困难。 

如果决定继续前进,寻路前进时应在每一分岔路口留下明显路标。 

如不能辨认位置,应往山脊等高处走,居高临下较易辨认方向,也容易被救援人员发现。

切忌走向山涧深谷,身处深谷不易辨认方向,向下走虽容易,但下山危险性高,要再折回高地时也困难,以致无谓地消耗大量体力。 

如果必须派出人员求救或探路,则需遵循二人同行原则。

如果天气寒冷而御寒装备不足、雷雨时或遇到山火,可暂离高地待情况好转时,再到较高位置等候救援。 

发出【国际山难求救信号】•在一分钟内,连续发出6次长信号,停顿一分钟后,重复同样信号,不要中断直至有救援人员到达为止。(即使已被救援人员从远处发现,也要继续发出信号,使救援人员知道求救者的正确位置) 

发出信号的方法吹哨子。 

用镜子或金属片发出。 

夜间用头灯或手电发出闪光。 

挥动颜色鲜艳明亮的头巾或衣物。 

•SOS求救讯号 

在可能情况下,在平坦的空地上用石块或树枝堆出SOS大字母。(每个字母最少6米×6米) 

2、蛇咬 国内常见的毒蛇大致十种:蝮蛇、竹叶青、金环蛇、银环蛇,五步蛇(尖吻蝮蛇)、蝰蛇、眼镜蛇、眼镜王蛇、烙铁头、海蛇(海里和沿海的红树林中)。

在山野中,蛇类通常会在春、夏、秋季出没。 

通常蛇类都非常怕人,除非牠们认为受到威胁,否则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,只要给予机会,牠们基本都会逃走。 

安全指引: 

在户外环境应穿着长裤和高帮鞋。 

沿着现成的路径行走,切勿自行开路,尽量不走草丛和杂灌林等。 

尽量不要用手脚去接触视线不及或情况不明的地方,如岩石下方、草丛、坑、洞等。

应对措施: 

遇蛇时,保持镇定不动,切勿主动攻击蛇,要让受惊的蛇尽快逃走。蛇的视力很好,受到快速动作刺激时,多数会立刻反击。 

如被蛇咬后,需要注意的事情: 

除非专业人士,否则不要割开伤口的皮肤吸吮或洗涤。 

应安慰伤者,保持伤者的情绪平静。 如有可能,用干净的液体(如清水等)清洗伤口,敷上无菌敷料。 

让伤者躺下,停止被咬伤部位的活动,但不要抬高伤口,保持伤口低于心脏的位置。 

不可喝酒,亦不应作不必要的活动。如果带有蛇药,应尽快内外服用。 

在可能情况下,用绷带缚扎伤口以上的部位。(松紧度以一只手指可滑入肢体与绷带之间为合适) 尽快送伤者到医院求治。如有可能的话,辨别毒蛇的种类,颜色和斑纹,如咬人的蛇已被捕捉,应一并送往医院,以便医护人员辨认,使用适合的血清。

3、昆虫和节肢动物蛰伤与咬伤 

3.1 蜂螫 安全指引: 

沿着现成的路径行走,切勿自行闯路,避免走蕨丛等,那里通常是昆虫等聚居的地方。 

不要打扰蜂窝,切勿以登山杖或树枝等拍打路边树丛。 

在身体和衣服上喷涂防蚊剂(驱避剂DEET)。 

避免使用芬芳气味的化妆品,因为可能吸引蜜蜂。 

应对措施: 

若遇蜂巢挡路,可绕路前进。 

若遇少量蜂类在头上盘旋,可以不加理会,照常前进。 

如伤处遗留有螫针,可用钳子拔除,但不要挤压毒囊,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皮肤。 

若遇群蜂追袭,可坐下不动,用外衣盖头、颈作保护,蜷曲卧地,待蜂群散开后,再慢慢撤离。 

可以冷水湿透毛巾,轻敷在伤处,减轻肿痛。也可涂抹驱风油、红花油、风油精之类的药物减轻疼痛。严重螫伤应尽快求医。 

3.2 蜱虫: 

蜱俗称草爬子、壁虱、扁虱、隐翅虫等,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昆虫,在中国分部较广。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,软蜱科10种。蜱是许多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,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。 

硬蜱多生活在森林、灌木丛、草丛、开阔的牧场、草原、山地的泥土中等。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、野生动物的洞穴、鸟巢及房屋的缝隙中,或寄宿于牲畜等动物皮毛间。不同蜱种的分布又与气候、土壤、植被和宿主有关。 

安全指引: 

由于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、树林中,夏秋季节,尽量不要进入已知的蜱虫疫区。为了防止蜱咬,最好穿着浅色的长衣长裤,扎紧领口、袖口、裤脚,尽量避免在野外长时间坐卧。外露部位要喷涂驱避剂【避蚊胺(DEET)】,离开时应相互检查,勿将蜱带出。 

应对措施: 

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,但由于螯肢、口下板同时刺入宿主皮肤,可造成局部充血、水肿、急性炎症反应,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。 

一旦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用手强拔,以免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。一旦发现有蜱叮咬、钻入皮肤,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,在找不到酒精时可用驱风油、百草油、风油精等涂在蜱虫头部,或用液体石蜡、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令其窒息,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,再用镊子取出蜱。实在没有酒精等,也可用烟头等烫蜱虫裸露在外面的部分,使其头部自行脱离。 

蜱虫取出后,再用碘酒或酒精等做局部消毒处理,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,如出现发热、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,要及时就医。(注意千万不要在被咬时用水冲它) 

3.3蝎蛰: 

蝎子在国内分布较广。被蝎子蛰伤后通常非常疼痛,但一般不会危及生命。如被蝎子蛰伤,需要保持伤口清洁,防止感染,并对伤处降温。如疼痛剧烈且持续四小时以上,则需要尽快就医。 

4、过敏反应 

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外部物质有不适的反应。据说每年严重过敏反应致死的人数是毒蛇咬伤人数的两倍。过敏反应的程度有轻有重,较轻的症状是皮肤发痒、灼热、气喘、局部红肿、皮疹或荨麻疹,严重的可导致呼吸困难,进而引发过敏性休克,更严重的可导致死亡。 

上面已经叙述了昆虫和节肢动物等所导致人体的过敏反应,下面主要说植物所导致的人体过敏反应。 

山野间常见的有些植物会对人体构成危险。例如:花粉,令呼吸道过敏;漆树,令皮肤过敏; 

两面针,剌伤手脚;水芹、野菇(野果),有毒,进食会致命 。 

安全指引: 

通常来说,患有过敏症的人,都应该了解自己的病情,在进入山野时,务必携带自己所需的抗过敏药物,并将过敏史告知同伴。最好自己将过敏的植物种类、症状等写出,与小药盒一起随身携带。 

不可随便采摘不认识的野生植物及果实(如水芹、菇类、菌类)食用。 

避免走入生长茂密的丛林中。 

进入丛林时,最好戴上手套。 

必要穿过丛林时,用手巾或衣物包裹头面,或外露的皮肤。 

切勿用手接触漆树。 用手抓植物时,留意是否有针刺。 

5、山体塌方 

暴雨时或多日降雨后,天然或人工斜坡渗进大量雨水后,极易引致山泥倾泻,引发山体塌方。 

安全指引: 

暴雨时或多日降雨后,避免走近或停留在峻峭山坡附近。 

斜坡底部或疏水孔有大量泥水透出时,显示斜坡内的水分已饱和,斜坡之中段或顶部有裂纹或有新形成的级梯状,露出新鲜的泥土,都是山泥倾泻的先兆,应尽快远离这些斜坡。 

如遇山泥倾泻阻路切勿尝试踏上浮泥前进,应立刻后退,另寻安全路径继续行程或中止行程。 

应对措施: 

如有队友被山泥掩没,切勿随便尝试自行拯救,避免更多人遇到伤亡,应立刻通知有关部门准备适当工具进行救援。

6、落石 

即使是从高处落下的小石头,有时也会招致人伤亡。 

安全指引: 

在野外行走,遇有落石地段,如陡峭的斜坡、崖壁、碎石坡等,最好佩戴头盔,如无头盔,则可用厚实的衣物和毛巾等蒙头,迅速通过。 

如遇见非常松动的碎石坡,建议尽量绕路。 

团队成队列在斜坡、崖壁、碎石坡向上攀爬时,尽量按照之字形路线上行。 

在攀爬过程中,不要抓握松动的石块或树桩等,以免引发落石。 

行走时,尽量避免踩踏浮石。一般说来,在多石头地段,浮石的颜色比周边其他的石头新,仔细观察即可分辨。

网友评论

正在加载评论数据...
      评论请先登录,或注册
      相关推荐